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共享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搬运工向信息社会引路人转换。面对知识渠道的多元化,教师如何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来构建自主、合作、学习型的网络课堂,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物流系统仿真》为例,探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bb网络学堂和蓝墨云班课相结合的课程网络教学设计。以下分别从七个方面进行介绍。
1. 课程基本信息
物流系统仿真课程是为物流工程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共32学时,2学分。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得益彰。在网络教学中采用了以bb网络学堂(课前、课中、课后)和蓝墨云班课(课前、课中)为主的授课方式,辅助企业微信(课前、课后)进行通知。
2.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在网络教学中,首先要结合课程大纲和网络教学的特点,按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进度表,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每个知识点要分别从知识方面、能力方面、素养方面和思政方面来确定课程的目标。
3. 课前准备
(1)在bb网络学堂进行教学资源准备。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已录制好的微课程视频、课件、仿真小视频等资源进行上传。
(2)在bb网络学堂公告发布本节课前预习的内容。在企业微信群提醒同学们进入网络学堂公告查看。
(3)在蓝墨云班课中准备课中的各种活动。为了解学生对课程微视频及课件预习和课中学习后的情况,在蓝墨云班课中设计了两个调查问卷活动,分别是课前和课后的问卷调查。另外为了检验同学课前预习的情况,还在蓝墨云班课中设计了课前的测试活动。同时为了课程直播,建立了课堂轻直播活动,为了了解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头脑风暴活动模块。
(4)在bb网络学堂建立章节课程测试和作业,并建立章节答疑讨论区。
(5)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采用了bb网络学堂讨论版里的帖子,以及蓝墨云班课的课前调查问卷及相关测试。课前同学们在bb网络学堂讨论答疑区发布的相关问题帖子,基本上每个问题贴,都会有学生之间的解答和讨论,同学们互相帮助,表现积极。这些问题和回答都可以作为教师在课中进行讲授和讨论的重点。图1为bb网络学堂讨论区学生讨论情况。
图1 学生课前积极参与网络学堂讨论
4. 课前-课中活动
课前-课中活动主要采用蓝墨云班课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会充分利用bb网络学堂的课程资源和测试等功能进行课程设计。
(1)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学生的签到活动。采用蓝墨云班课的限时签到功能,已提前和学生在企业微信群里通知签到时间和签到时长,并且告知学生如果签到有问题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告诉教师,后面可以为学生补签,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就无法补签,学生都很遵守这个规则。每次上课前都会在企业微信群里提醒学生上课及签到时间。
(2)进行课前调查问卷活动。在上课前,来得早的同学签完到后,直接在蓝墨云中进行课前调查问卷的活动。
比如,在某次课前为了解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设计了简单的调查问卷,如图2所示。根据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课前学习还是非常积极的,100%的同学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相关微视频05的课前预习。另外,主要想了解同学们在预习后对本章内容难易的感受,从问卷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出,有79%的同学感觉本章内容还是有些难度,有些概念还不是特别清楚,这些都为组织课中的研讨提供了参考。
图2学生进行课前调查问卷活动
(3)进行本节课程基本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检验。可以在蓝墨云中提前准备好测试题,也可以通过在蓝墨云中轻直播/讨论中利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某次课前设计了课前预习的测试题。课前测试一共是7道题,时长为10分钟,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本章一些基本的概念的理解。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在测试中有六位同学获得了满分,说明课前预习效果良好,另外还有九位同学是低于及格线的,根据每个问题的统计结果,了解到本章哪些是比较难的概念,在课中应该对哪些知识点进行重点的关注。
图3 学生在蓝墨云班课中参加课前测试
(4)在蓝墨云中进行本节课程的直播和集中讨论,主要针对于重要知识点和同学们掌握的难点部分。在直播过程对每个知识点主要采用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教师讲解和点评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还鼓励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在直播讨论的时候给同学增加相应的经验值。由于在课中同学们表现都很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非常多,为了节省时间并鼓励大家多思考多参与,在课后根据讨论情况为同学们发放经验值。图4是在课程直播中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互动,大家在课堂上回答和讨论都非常积极和热烈。
图4学生积极在蓝墨云中进行互动和讨论
(5)结合网络学堂上传的教学资源,在bb网络学堂中组织研讨活动,或在蓝墨云中组织头脑风暴等活动。拓展学生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离散事件系统的基本要素这个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将一个真实系统仿真的实际案例放到了网络学堂仿真小视频中,先给同学们讲解后,让同学们登录bb网络学堂观看小视频之后完成蓝墨云中的头脑风暴活动,如图5所示。因为这个案例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点赞,教师为学生增加经验值,并在课上进行点评。
图5 学生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
(6)每节课程完成后的检测。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测验等方式。课程完成后测验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并且要比课程开始的测验增加难度,这一部分通常会在网络学堂测验里进行设计。
5.课后任务
(1)在bb网络学堂进行作业布置和下周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
(2)学生在bb网络学堂提交作业,教师在bb网络学堂批改作业,并给学生反馈,如图6 所示。
图6 学生在网络学堂进行作业提交和教师反馈
(3)学生在bb网络学堂讨论区进行提问,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答疑和讨论,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
(4)根据bb网络学堂数据,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提醒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
6. 课程思政融入的思考
“教育者先受教育”,当前的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多学习,并探索如何使用的网络平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来组织好课程的网络教学。任课教师是课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认真对待每一位同学,既要为他们传授知识,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针对各知识点设计课程思政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翻转课堂,除了教师注重引入课程思政来进行教学,也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研讨中。在物流系统仿真课程中,给学生布置了相关的研讨题目,让同学们搜集仿真发展的前沿和我国仿真领域的优秀成果,同学们积极进行展示和分享,有的同学结合所参加的比赛展示仿真模型,有的同学分享了国内先进配送企业的仿真,有的同学搜集了有关当前疫情的仿真模拟,如图7所示。大家互相学习并互相点赞,不仅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在思想认识上也获得了新的提高。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在疫情期间为什么需要在家上学而不能返校,举了有关疫情扩散影响的仿真小例子,让同学们来分析,在例子中能让同学们体会到疫情传播是很快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的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战争,只有不聚会、不串门、少出门,才是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图7 同学们一起进行展示和研讨
以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作为出发点,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致力培养应用性人才。在讲授过程中,引用实际案例,启迪思维,激发学习的动力。
教育者先受教育,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业务水平以及无私的爱岗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7. 教学反思
在网络教学中针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课程组织,课程思政的融入和网络平台的使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主要有以下体会:
(1)在课前,学生的预习非常重要。课堂时间有限,在网络教学中尤其如此,每次直播课都会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如何充分利用课中的时间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和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分不开的。对于课前教师需要花费时间精心准备和设计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中的各种活动,并安排好同学们的课前预习。
(2)在课中,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鼓励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如何检验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网络学习评价体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在课后,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进行个性化辅导。课后如何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知识,以及个别化的辅导的方法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需要教师对课后作业、讨论和练习进行设计和评价。
(4)在日常教学中,努力思考如何把思政教育之“盐”充分融合到专业教育之“汤”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得到充分合理地培养与塑造。
(5)有关网络教学平台的思考
每个教学平台都有着自己的优势:企业微信平台的信息收发便利和视频直播功能比较强,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可以设置多样性的活动,轻直播讨论也很方便;bb网络学堂有着非常规范的课程模块,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区和测验模块来设计教学中的活动。如何利用各平台的优点来更好地组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又能为学生所接受,也是需要教师多思考多探索的问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教学,在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动探究、协助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探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优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联系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凯发代理的版权所有.
邮箱: 《第一物流网》凯发代理的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